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通胀风暴正在主导全球市场!“涨潮”声中,谁能幸存?中国如何应对?

2021-10-02|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在以美国为主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大放水之下,一场席卷全球的通货膨胀浪潮正迎面而来。5月陆续公布的PCE......
2345电影网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2345dy.com

在以美国为主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大放水之下,一场席卷全球的通货膨胀浪潮正迎面而来。5月陆续公布的PCE数据和CPI数据双双打破历史记录,随即引起广泛讨论。更有5月27日纽约时报消息,拜登总统将于本周五提出一项6万亿美元的预算方案,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进行投资,这将使美国政府支出达到二战以来最高水平,在未来十年中赤字将超过1.3万亿美元。通胀之忧四起,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谁能安然度过?市场又改如何应对?

核心PCE物价指数创近29年来新高

5月28日,美国4月PCE物价指数同比升3.6%,超预期升3.5%,较前值2.3%大幅提高,创2008年以来最快增速,远高于美联储的官方通胀目标2%。排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4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升3.1%,超预期的2.9%,较前值1.8%大幅提高,创1992年来最高。

通货膨胀指标的上行伴随着个人收入的急剧下降。美国4月个人收入环比-13.1,略好于预期的-14.2%,较前值的21.1%大幅回落。4月个人消费支出(PCE)环比 0.5%,预期0.5%,前值4.2%。

市场分析认为,4月份的关键通胀指标上升速度快于预期,这是由于快速增长的美国经济所带来的通胀压力。但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实际非常复杂:在刺激措施耗尽后,收入环比下降13.1%,支出环比仅上升0.5%。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收入暴跌,导致储蓄率大幅下降。

CPI指数刷新2008年以来高点,华尔街“危机四伏”

此前,5月12日晚间公布的美国4月CPI同比上涨4.2%,刷新2008年9月以来的高点,其中核心CPI同比上涨3%。不同于美联储之前多次提及通胀只是“暂时现象”(transitory),月率读数让“基数效应”的借口站不住脚——整体CPI月率上涨0.8%,预期值为0.2%;核心CPI月率为0.9%,预期值0.3%。当日华尔街应声大跌。

5月13日晚间发布的美国4月PPI也超出预期,同比增长6.2%,预期5.8%,创下2010年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其中核心PPI同比增长4.1%,预期 3.8%。 PPI跟踪生产端成本的变化,供应紧缺和经济复苏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劳动力成本也开始回升。这对企业的利润率将造成不利影响。

就中国而言,4月CPI与PPI同比涨幅双双走高,其中PPI同比上涨6.8%,飙升至3年半高位。虽然CPI略逊于预期,但若剔除猪价,从非食品价格涨幅来看,涨价在明显传导。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对记者称,除了基数效应导致4月与石油相关的PPI同比上升54.8%(3月为18.8%)外,非石油的大宗商品涨价带来PPI的连续增长仍是主要驱动力,尤其是煤炭和钢铁,这缘于全球经济刺激,以及中国持续的脱碳减产行动。由于全球需求复苏和广泛的供应瓶颈,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各大机构的共识是PPI仍将大幅上涨。摩根士丹利预计,PPI同比将在5~6月达到8%的峰值,然后在下半年逐渐下降,均值可能在4%。

通胀只是暂时的?

对于一路起飞的各项数据,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公开表示“对数据感到惊讶”,不过他称这是由于暂时性的因素,经济仍远未达到美联储的目标。克拉里达预计通胀将在2022或2023年回到2%,并表示如果通胀升到与政府指令不一致的水平,将使用工具将其降下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一封4月8日的信函中表示,我们不寻求通胀大大超过2%,我们也不寻求通胀长期超过2%,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正全力以赴地致力于我们的双重使命-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拜登的大基建等经济刺激方案不会引发高通胀问题。她预计,当前的高通胀是暂时的,可能持续到今年末,然后缓和,呼吁国会加大政府的支出力度,投入更多预算支持经济。

尽管美联储的官员们依旧咬定“通胀上行只是暂时性因素”的立场,但始终无法消除投资者对通胀的担忧。如今,双双超乎预期的PCE和CPI数据,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担忧。

嘉盛集团分析师Fiona Cincotta本周曾表示,5月通胀继续上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从基期来看,去年无论是CPI还是PCE的低点都出现在5月。因此,在经济复苏带动油价及大宗商品等价格,以及工资持续上涨的效应下,预计5月两项通胀数据或将持续上行,但自6月起应会趋缓。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表示,现在美国企业很难招到工人。通胀压力未来几个月会更大,如果工资上涨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通胀就不会是暂时的问题。这个判断现在还不能确定,美国一季度劳动生产率增长<5%,下半年局势会更清晰一点。

Capital Economics资深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Pearce评论称,“由于CPI指标中对周期敏感的部分仍在温和上升,我们怀疑这份数据能否改变美联储官员们的观点——通胀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短期问题,只是‘短期’比他们预期的要长得多。”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除。此外,美联储加息的任何尝试都可能给经济降温,甚至更糟,这将对企业收益和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涨潮”声中,谁将幸存?

当经济进入了“中周期”,市场波动自然会加大,“人人都是股神”的兴奋阶段早就转入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割韭菜”的艰难期。但越是通胀的环境就越要投资,分清赢家和输家至关重要。

在这轮涨价潮下,企业的生存现状千差万别,上游原材料相关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中游制造业中机械设备、建筑行业、轻工制造和汽车板块受商品价格的影响较小,毛利率水平也相对平稳。而与终端需求更为贴近的下游消费品行业的盈利能力则岀现下滑,典型的如纺服和家电行业,下游行业成本转移能力偏弱。

此外,大企业因为具备采购规模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能够将成本压力向上下游进行有效传导。例如,对于可口可乐这种消费品行业巨头,原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其实并不大,其他渠道、广告、运输成本支出才是大头。同时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大企业在原材料涨价阶段反而可以通过趁势涨价来达到提振其自身业绩的目的。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提及,该机构识别了一些行业和个股,在未来6个月内,预计部分行业的普遍利润率会上升,而部分则会下降或保持不变。

其中,未来6个月利润率预计会上升的行业包括:广告、航空、铝业、汽车零部件、银行、啤酒、通信设备、集装箱货运、显示面板、干散货航运、电动车、前端芯片制造、游戏、玻璃、石墨电极等。

利润率会下降的行业包括:课后教育、机场、汽车代工、水泥、煤炭、电子商务、快递、食品零售、食品饮料和乳制品等等;利润率预计维持不变的行业包括:航天和国防、汽车经销商、自动驾驶、后端芯片制造、券商等。

中国如何应对?

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下,投资者都在担忧央行可能收紧银根。

中国人民银行在11日发布的最新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预测,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

中国人民银行分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

中国人民银行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当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在此前一期货币政策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曾表示,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复苏态势明确,主要经济体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将可能退出,届时资本流动方向也可能出现变化,这对我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而言是正常的,但也要防范相关风险。面对物价阶段性上行局面,不少A股分析师建议做多周期上行、供需改善行业,规避通胀受损公司。

另外,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中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前值上涨0.4%;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4月CPI同比上涨0.9%(前值0.4%),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但为2020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4月PPI同比上涨6.8%,超出市场预期。CPI之所以保持较低水平,部分原因是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1.4%。“剔除猪肉后,4月CPI同比涨幅将从3月的0.9%升至1.4%。4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也从3月的0.7%升至1.3%。”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

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也惊动了国常会。一个月内,国常会数次提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市场变化。要求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对原材料涨价影响。支持大型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用市场化办法引导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协作,做好保供稳价。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深化改革,保持宏观政策必要支持力度。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等五个部门也于5月23日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钢铁工业协会、有色金属协会参加。会议明确,下一步,有关监管部门将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

来源:华尔街见闻,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央视财经,财联社,中国政府网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中易贸易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中易贸易网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