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厦门文学》创刊70年来 推动厦门文学事业蓬勃发展

2021-11-22|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70载峥嵘岁月,70载风雨兼程。今年,《厦门文学》杂志迎来了创刊70周年。《厦门文学》杂志诞生于1951年2月12日......
绝地求生 http://www.xthdc.com/news_5/7031.html

  70载峥嵘岁月,70载风雨兼程。今年,《厦门文学》杂志迎来了创刊70周年。

  《厦门文学》杂志诞生于1951年2月12日,它的前身是《厦门文艺》。这可视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厦门文学事业的新篇章,具有历史意义。

  创刊70年来,《厦门文学》始终与党的事业同向同行,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以优秀文学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编辑,迄今为止刊发了王蒙、莫言、舒婷、蒋子龙、高洪波、南帆、邱华栋、徐则臣、刘岸、林丹娅、须一瓜、赖妙宽等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为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和厦门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来,在全国的文学期刊中,《厦门文学》创下了多个“最”或“第一”,如推出全国最早的诗歌专号、小说散文专号,第一个知青文学专号,当年唯一的抗战胜利专号等。1990年以来,《厦门文学》持续举办22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笔会,是全国范围内,以同一名称、同一主题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笔会之一。

  在对台文学交流方面,《厦门文学》也做了大量工作,多次接待台湾作家、诗人和评论家,组织两岸文学笔会、研讨会,并组团赴台湾等地进行两岸文学交流。

  “《厦门文学》杂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刊物。作为一个繁荣创作、培养作家、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载体,《厦门文学》70年的成长历程是厦门市沧桑巨变的缩影,它见证并参与了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发展。”厦门市文联原副主席、《厦门文学》原主编陈元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70年恰是风华正茂,新征程砥砺初心。“站在70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厦门文学》主编刘岸告诉记者,接下来,《厦门文学》将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厦门建设成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工作目标,持续把握时代脉搏,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创作出更多文学精品,推动厦门文学事业取得新发展。

  人物专访

  市文联原副主席、《厦门文学》原主编陈元麟:文学事业是永不谢幕的长剧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叶子申)为庆祝《厦门文学》创刊70周年,晨报记者走访了多位与《厦门文学》渊源颇深的文学名家、资深编辑等,请他们讲述和《厦门文学》的故事。本期,我们对话市文联原副主席、《厦门文学》原主编陈元麟。他亲历并见证了《厦门文学》近30年的发展历程,是这本文学刊物的“元老级”人物。

  与《厦门文学》“一见钟情”

  陈元麟告诉记者,他和《厦门文学》的缘分深厚。1972年复刊时,他是其第一批读者,也是第一批作者;1985年公开发行时,他是第一批编者。“我是《厦门文学》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它一道走过风风雨雨,尝尽酸甜苦辣。”陈元麟说。

  据介绍,与《厦门文学》结缘之日,正是陈元麟刚结束插队生涯返城之时。一天,他在朋友家发现了一本刚出版的《厦门文艺》,突然“两眼放光”。“虽然那只是内刊,一本32开本的小册子,但在那个年代,看到它,不啻在荒漠上找到一汪甘泉、一片绿洲。”陈元麟说,那时,他也试着写了篇散文,投到中山路的邮亭里。这是他和《厦门文学》的缘分开端。

  1984年,厦门市委决定,长期作为内刊的《厦门文艺》拟于1985年7月开始公开发行,并更名《厦门文学》,为双月刊。当时,陈元麟正在市剧目创作室当专业编剧,被一纸调令调往文联,参与《厦门文学》的筹备工作。

  “其时,厦门市文联刚恢复,条件也比较简陋,人手少,每个编辑都要身兼多职。我最初任诗歌、散文编辑,又兼发行。”陈元麟回忆说,不过,条件虽然简陋,工作虽然累人,但大家仍然很快乐。“因为我们遇上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一个开放包容又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文学成为时代风向标和晴雨表的年代。”

  在“开门办刊”中铿锵前行

  《厦门文学》杂志公开发行后,始终坚持以“展现特区侨乡瑰丽风采,促进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为宗旨,以努力“出人才、出作品”为己任,推出了系列反映特区建设的散文、报告文学专号,以及本土作家小说、诗歌、散文专号、专辑等。它还是当时最早刊发台湾地区文学作品的地方文学杂志之一。

  “在编发稿件时,除了刊发部分两岸名家作品作为示范外,更倾力发掘本市的新人新作。我们经常为名不见经传的新作者组织评论文章、举办作品研讨会。”陈元麟说。

  当然,办刊过程中也遇到过市场低迷、经费不足的困境。为此,大家群策群力,四处奔走,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积极开门办刊。1986年11月,编辑部与厦门中药厂签订协议,由该厂予以办刊资助,率先在全省走出一条与企业联合办刊的路子。1988年《厦门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与此同时,杂志还举办军地文学笔会,成为全国双拥活动的一项创举。”陈元麟说。

  此外,自1990年起,《厦门文学》和闽西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笔会,至今已历经22届;和深圳、珠海、海南、汕头等地文学期刊联合举办多届特区文学笔会,并和《小说月报》《散文选刊》《青年一代》等著名刊物举行笔会。

  撑起厦门文学的一片天空

  “我在《厦门文学》服务了27年,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岁月。”陈元麟说,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和基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是龙头,会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发展。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学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在陈元麟看来,创刊70年来,在历代编辑的努力下,《厦门文学》为厦门市文学事业出人才、出作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厦门文学》总是负重前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作家、诗人、评论家和编辑,让每一个年代的文学队伍都呈方阵式出现。”

  对于《厦门文学》的未来,陈元麟说,办期刊难,办纯文学期刊更难,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地方性纯文学期刊困难重重。但即便如此,《厦门文学》的全体成员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把刊物办得更加精致,更加符合当代青年的文学需求,撑起了新时期厦门文学的一片天空。

  “文学事业如同一部永不谢幕的长剧,随着场景变换、人物更迭,不断地创造、演绎、丰富、发展。”陈元麟表示,希望《厦门文学》能不断与时俱进、越办越好。

(文章来源:海西晨报)

文章来源:海西晨报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中易贸易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中易贸易网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