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无广告解析接口 https://www.8090.la/ 绛县“12·27”事件调查处置情况通报 2021年12月27日,接到关于6名河南省嵩县籍人员在绛县里册峪后山一废弃封闭矿洞附近失联的报告后,我市迅速抽调纪委监委、公安、消防、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组织开展搜寻搜救、事件调查、善后处置等工作。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涉事矿洞位于绛县卫庄镇里册峪村东沟,距离卫庄镇政府约36公里。2018年4月,按照矿山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绛县人民政府将该矿洞永久封闭并设立警示牌。 2021年12月初,刘某艺组织刘某彬、李某卫、张某军、白某宇、李某龙、赵某明等七名河南省嵩县籍人员,预谋到里册峪东沟废弃矿洞实施盗窃。12月6日,刘某艺担心村民发现后阻拦或者举报,通过卫庄村民王某亮分别给予里册峪村民韩某卿、宋某庆、高某强、王某元、李某志五人一定费用。12月9日,刘某艺等人昼伏夜出进行盗窃准备。12月14日,村民张某永将刘某艺从河南省嵩县购买的环保型黄金选矿剂“金蝉”等物品送至山脚下,赵某明、王某立组织人员将物品搬运至矿洞。12月22日晚,刘某艺、李某卫、张某军、白某宇4人失联。12月23日晚,李某龙与赵某明失联。 12月27日凌晨3时54分,王某立、刘某艺家属等人到绛县公安局报警求助。当日下午15时30分许,市县两级搜救人员在里册峪东沟矿洞内发现刘某艺等6名失联人员,经现场诊断,均无生命体征。经山西省公安司法鉴定中心检验鉴定,遇难6人均系一氧化碳中毒致窒息死亡。 2021年12月27日晚,绛县公安局对该案立案侦查;12月28日以来,已对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 经调查,2021年12月下旬,绛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和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相关职能部门对矿山全面巡查时,于21日发现里册峪东沟已封闭废弃矿洞被非法打开,即向卫庄镇政府发函要求封堵。由于封闭不及时,“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刘某艺等6人于22日、23日非法进入矿洞盗窃,发生中毒死亡事件。对事件涉及的12名有关公职人员,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其中,给予卫庄镇党委书记侯某龙、镇长候选人裴某、武装部长安某学、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张某等4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免职,给予卫庄镇综合办自然资源工作负责人乔某龙政务记大过处分并免职;给予里册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范某年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并责令其辞去该村村委会主任职务;给予里册峪村村委会副主任宋某庆开除党籍处分并依法罢免其村委会副主任职务,其涉嫌盗窃犯罪由司法机关处理。 下一步,我市将深刻吸取“12·27”事件教训,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特别是狠抓“最后一公里”责任落实,对应排查未排查、应整治未整治的,将严肃追究责任。 运城市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 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2022年1月9日 延伸阅读 黄金提炼业内人士:洗洞曾可年入百万有人论坛晒金饼 六名河南籍男子永远不会想到,他们的生命停止在一个废弃的矿洞里。在他们的发财梦中,或许也预想到了危机时刻,但黄金耀眼的光芒,遮蔽了他们的双眼。 2021年12月27日,山西绛县政府发布公告称,六名河南嵩县籍人员到绛县里册峪山上一个关停的金矿洞,采用“洗洞”的方法非法获利,已全部死亡,目前已立案侦查。 洗洞,这一陌生而历史悠久的行当,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一位曾长期从事洗洞的技术工人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这是个低成本、低技术、高收益的行当,但绝不是生手可以进入的。” 央视报道截图 “当年搞一次,总收益上百万” 在某些论坛,有大量跟黄金相关的帖子,里面活跃着很多从事黄金提炼的人,为了招揽业务,很多人都留下了联系方式。 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多位曾多年从事黄金提炼工作的人士,揭开了这条地下产业链的一角。 多位业内人士向上游新闻记者透露,洗洞的黄金时期是在2010年之后几年,这跟中国的黄金产量提升轨迹高度相关。自2007年开始,中国黄金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粗放的生产模式下,产生了大量的废矿石和尾矿石,各种方式的洗洞由此逐渐出现。在那几年,河南、山西、陕西有不少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当年搞一次,总收益上百万。” 论坛中洗洞者发布的黄金图片 一位对洗洞了解较深的人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现在洗洞这一行当的人越来越少,无论从环保还是安全方面,现在的监管之严是他从业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上游新闻记者尝试着请他去洗一次洞,他连忙拒绝:“不干了不干了,现在管得太严。”他抱怨说,别说洗洞,连以前的伙伴都不联系了,大家都自觉不再打电话。他透露说,最近几年退出的人很多,有的转行了,有的转移到国外,洗洞这一行在国内已经没有什么生存的空间。 另一位曾从事洗洞行当的人士也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自己在国有金矿和私营金矿干了十多年,退出这行两年多了,一是年龄大了,二是风险大了。说到刚刚发生的绛县六人死亡事件,他分析说,这六人被发现的地方深入矿洞2000多米,“他们还是欠缺经验,这么深的矿洞,缺氧和中毒,如果没做好通风,必然很危险。” 洗洞技术门槛极低 该人士口中分析的原因,是洗洞面临的必然风险,这是洗洞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 洗洞只是民间的叫法,意即将开采过的矿洞,再“洗”一遍,由于低投入高收益,在民间有“金矿价值千万,洗洞之后翻一番”的说法,然而,被洗过的矿洞里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很容易造成中毒。 一位从事黄金提炼工作的从业者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洗洞并不是真的洗刷矿洞,实际技术原理就是把废弃的矿石堆在一起,用氰化钠溶液喷淋后,黄金将溶于药水中,再把药水收集起来,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把黄金吸到活性炭中,这叫堆浸法,是氰化法提金的一种。 公开资料显示,氰化法提金是西方于19世纪发明的,在我国曾经长期大量使用该方法,成本比较低,不过因为污染实在太大,金矿企业都在搞技术升级,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 很多金矿企业都曾采用堆浸法提金 但在民间,这种方法因为极低的技术门槛,却成为发财的捷径。一位多年在私营金矿工作的技术工人给上游新闻记者描述了洗洞的过程,“用几张彩条布垫在下面,矿石堆在上面,用0.1%的氰化钠溶液往上浇,溶液溶了黄金之后,顺着彩条布流到一个专门挖好的坑里,就可以提炼了。”而所用到的设备也很简单,发电机、空压机、水泵、活性炭、氰化钠、火碱等几样,有些条件更简陋的,什么机械都不用,全靠人工操作。 洗洞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洗洞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而且氰化钠遇水后会释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只是氰化氢的产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且密度比空气稍轻,会往上浮,所以如果在开阔地带,氰化氢中毒的可能性比较小,但若在封闭的矿洞中,这种危险性就大大增加。所以洗洞是一个非常依赖于经验的行当,必须要有经验的人带。 对于关键原料氰化钠的来源,受访者都讳莫如深。但从记者查到的资料显示,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虽然属于公安部门管制品,但在一些化工厂、农药厂、电镀、冶金及采矿企业,依然在大量合法使用。 但是,氰化法提金有个巨大的恶果,那就是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这样的案例屡次见诸网络。 有人悄悄进洞后封洞 洗洞之所以让人甘冒生命危险,只因为这是一条充满暴利的利益链。 我国的黄金有长达上千年的开采历史,留下大量矿洞和矿坑,在开采完成之后,就封闭起来。由于这些矿洞往往都在深山之中,人迹罕至,这就给洗洞者留下了空子可钻。 前述曾从事过洗洞的人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洗洞一般都要找当地有能量的人联合,有的人能从当地搞到合法手续,多数都是非法的,有问题由当地人搞定。 该人士说,一般洗洞都是由在某地有关系的人组织,该人负责组建团队,进行管理,摆平问题。对于投资,该人士说,这根据矿石的多少和现场的条件决定,少的三四万,多的几十万都有可能。 “是不是每次洗洞都能有很大收益?” “这个不好说,要根据矿石的含金量和矿石数量多少决定。亏钱的时候也有。” 从该人士透露的数据,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一般黄金含量在0.6克/吨以上的矿石就可以进行洗洞(实际上很多废矿石含金量超过这一数字),堆浸法出金量一般在60%-70%,一个一万吨废矿的矿洞,理论上最少可以提金3600克,按现在约370元每克的金价算,总值在133万元左右。而投入的成本在每克五六十元,净获利超过百万。在这条利益链中,获利最高的是组局的人,而冒最大风险的技术工人,只能拿很少一部分。 此外,还有更不要命的洗洞法。上游新闻记者在梳理媒体报道时发现,有的洗洞者根本不找当地关系,而是悄悄潜入矿洞中,由于害怕被人发现,人进去后,就把洞口重新封起来,矿洞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由此闹出死伤的案例时有报道。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国家加大对洗洞的打击之后,现在国内洗洞已经比较少见,很多从业者转到了国外,以非洲最多,产金国加纳、苏丹最为集中,南美洲的苏里南也有人去。 上游新闻记者廖平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