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这张地铁上的图太扎心了:两种家庭孩子的差距,让我沉默

2022-01-18|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这张照片,似乎在网上流传很多年了,我是刚刚才看到的。非常扎心,非常残酷。看这张照片,我想起有一年哪个......
电影投资 https://m.touzitop.com/

这张照片,似乎在网上流传很多年了,我是刚刚才看到的。

非常扎心,非常残酷。

看这张照片,我想起有一年哪个市的高考状元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他们在北上广地区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大多家庭环境不错,父母有知识文化,在教育资源上有得天独厚便利。

而那些农村的,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困于生存的压力,视野的局限,很多事情即使知道也没有条件去做。更何况很多人在生活压力之下,根本无暇顾及怎样养育下一代。

这张图里类似的场景,我也在很多地方看到过。举一个最常见的场景,去图书馆借书,带娃去书店,在公众场合平心静气和孩子说话的,往往衣着谈吐也得体,物质生活丰裕一些。

而那些打工的,哄孩子最多的就是拿手机、零食来哄。一本书三四十块钱都会觉得贵,宁愿买几盒薯片。

前一段时间回老家,和高铁站的书店收银员聊了一会。她告诉我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群体不同,买书习惯也不同,经济条件越一般越不爱买。

她说,四五十岁的最爱买余华《活着》,也会买一点财经、南风窗之类。关于销售、金融的书卖的最好,而且买家还很少讲价,扫个码可以优惠五块钱都懒得扫。三十左右的会买一些“哈佛教育”“育儿宝典”一类。

而那些一看就是穿着很朴素的六七十岁的老人带孩子进来,大多是逛逛就走,说“我给你去买好吃的”。

终点站是上海的那班旅客,看起来谈吐好的,会对孩子说“你自己看,喜欢哪个我们就买哪个”。一看就是在外工作打工的父母,买玩具零食多些,孩子就是想买书,明确说自己喜欢哪本书了,他们一般也不会掏钱。

我这里绝不是在秀优越感,瞧不起打工的。我自己也就是个打工的。情况也和图里那个给孩子看手机的情况差不多。

我真正想强调的是,生存环境的不同,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都会影响每一个人养育孩子的方式。最后也往往出现马太效应,家庭环境氛围越好的,养育的孩子越知书达理,越来越强,反之,则是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很不错了。

所以,再看所谓底层逆袭,向上流动的故事时候,我们就会懂得那有多难了。而故事里的主人公,也往往有一种用力过猛的狠。

说一句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买书,为什么不重视教育简单,真正要懂底层的艰难,选择困境,难啊!你怎么看?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中易贸易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中易贸易网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