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戴旭:美国开始第六次战略转移,中国一定要小心

2022-02-18|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2021,对中美关系而言是个特殊年份。这一年标榜“中美正面交锋的”拜登政府上台,4月2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外......
胎儿亲子鉴定正规吗

2021,对中美关系而言是个特殊年份。这一年标榜“中美正面交锋的”拜登政府上台,4月2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审议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又称“两党对华全面法案”),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全新的对抗时代。

同时,今年又是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回想50年前“小球推动大球”,不禁让人唏嘘,难怪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说道:“现在看中美关系,颇有一种世道变了的感觉。”

归根结底,就是中国全方位的崛起让美国危机感越来越强烈,正如外交部副部长谢锋7月26日在天津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会谈时所说,中美关系目前陷入僵局,面临严重困难,根本原因就是美国一些人把中国当作“假想敌”。

从奥巴马的“太平洋总统”,特朗普的“重返印太”到拜登的“中美正面交锋”,以及一系列对华措施,包括打压华为、重整盟友、疫情抹黑、新疆香港问题,都标志着美国对外斗争重心开始向中国转移,政治、军事、经济、舆论齐发力,矛头直指中国。

对此空军大校、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戴旭指出:“美国已经开始了第六次战略转移,而中国必须要小心应对。”

正如戴旭所说,美国近年来在中国面前的上蹿下跳,标志着美国第六次战略转移。面对美国的全力围堵,我们首先应当明确其背后的动因和出发点,才能针锋相对,兵来将挡。

在这之前,还是要梳理一下美国前五次战略转移,从中挖掘美国的对外战略思维和利益动机。

戴旭

第一步:门罗主义下的美洲后花园

“铁血宰相”俾斯曼曾说,“上帝最喜欢三种人:白痴、酒鬼、美国”。美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丰饶肥沃、气候适宜的北美大陆,东西均有大洋阻隔,南北的加拿大与墨西哥与美国在经济文化上联系密切,足以称兄道弟。

但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有弊,初期美国虽能闷声发大财,存在的问题在于力量投射与贸易范围有限。因此美国的第一次战略中心聚焦在“门罗主义”这个词上。

这个词出自1823年,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之口。

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殖民统治,拒绝欧洲干涉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土争端,同时对欧洲与美洲国家的矛盾保持中立。

门罗

表面标榜和平外交立场,实际则是美国区域霸权主义的体现,要将美洲变成自己的后花园,但此时美国无力与欧洲对抗,只能通过花言巧语体现虚伪的道义。

之后门罗主义就成为美国区域霸权的工具,包括在2018年,由于全球化不断加深,中国等国家开始在拉丁美洲投资建设,特朗普政府就重拾门罗主义,在美洲干预自由贸易,扶持右翼势力打压外国投资,保证自己“后花园”的绝对掌控。

第二步:掌控战局登陆欧洲大陆

第二次战略转移,美国触角开始伸向欧洲。1917年,一战接近尾声,欧洲国家已在战争中遍体鳞伤,战时美国已经靠卖给各国军火和借贷大发战争财。

战争即将结束美国强势入局,以主要战胜国身份参与对战后欧洲规则的重新制定,这一波入场收割,时机堪称完美。

虽然之后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拒绝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条”,因此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指定新秩序、新规则的计划落空。但这次战略转移标志着欧洲传统大国的衰落开始,美国的触手伸出美洲,开始介入它的“心头之患”欧洲。

从这次战略转移可以看出美国对国际局势理解之深入透彻,对时机把握之精准。

美国以“维护和平”为由加入战局,实际上也是为了瓜分利益,渗透欧洲,也可看出其虚伪狡诈。

第三步:二战过后奠定欧亚霸权

包括第三次战略转移,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行事方式与一战如出一辙。战争初期,美国持观望态度,奉行“孤立主义”,实际上却在经济、军工方面深刻介入战争以此敛财。

战局有眉目或不得不加入时,美国再凭借深厚积累收割战果。

二战前的德国发展迅猛,美国好不容易在欧洲建立的影响力,比如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裁减军备限制英法军事等,眼看要被欧洲强国德国“一棒打回解放前”。

于是罗斯福将重心始终放在欧洲,即使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依然秉持“先欧后亚”的方针,稳住欧洲的基本盘,维护资本主义和民主价值观。

二战后,美国一战落空的愿望得以实现,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和联合国等组织政策标志着美国对欧洲甚至全世界的渗透和掌控。

在东亚,美国对日本的掌控尤为深入,成为美国安插在东亚的一颗强力棋子。

美国不愧是精明的商人,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无孔不入,又能根据国家迫切的利益需求,重心放得极其精准。

但又不乏狡诈与自私,一切以自己利益为重,又不乏正气凛然的理由,以“和平守护者”自居,行挑动战争、扩张霸权之事。这一点在战后的和平时期尤为突出。

第四步:熬死苏联意识形态大胜利

美国的第四次战略转移即为美苏争霸。美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将欧洲视为最大对手,第二、三次战略转移皆在欧洲,二战后,美国得以完成对欧洲的全面削弱和渗透。

但此时新的“心头大患”浮出水面,一个意识形态、军事、经济、科技自成一体而实力强劲的苏联。

苏联对美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最后一步。虽然苏联最终解体多是内部问题,但也有美国对苏联的精准遏制,掐住苏联死穴,加速了苏联倒下。最重要的就是对苏联的科技封锁和贸易围堵。

第五步:踏足中东

取得霸主地位后,美国的第五次战略转移开始着眼于对世界的进一步掌控和本国的战略发展。石油是现代社会的血液,中东就是大血库。

中东又在世界岛中心,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对位置远离世界岛的美国有着无与伦比的地缘战略意义。

于是美国将矛头对准中东,从文化上来说,这也是基督教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打压。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建立了中东的绝对霸权,从此石油-美元体系成为美国收割全世界的工具。

到这时候,美国的几次战略转移都顺风顺水,于是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野心急速膨胀,到了之后的第六次战略转移,目的已经变成维护霸权地位,打压新型国家的赤裸裸目的。

因此,对中国来说,我们作为美国第六个目标,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除了美国的野心,还有百年来积累的强大国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美国渐有衰落之势,也应当认识到美国是一个走霸权主义扩张道路的扩张国家。

过去成为其目标的国家下场都不要太惨,包括苏联、华约以及后来支离破碎的“伊斯兰世界”,都免不了被肢解命运,因此要百分之二百严阵以待。

从门罗主义的区域霸权手段,到一战二战对欧洲的渗透、把握先机,再到后来对苏科技贸易封锁,以及美元加大棒。

应当认识到美国都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审时度势,根据自身需求的灵活对外策略,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强的对手。

第六步:包围中国

其实在美国之前的战略转移中,目标清单都有中国的一席之地。二战后,到对抗苏联时,就将中国加入战略规划,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才开始拉拢中国。

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其意识形态上的最大敌人,但由于我们当时发展程度有限,美国还是将重心放在中东。

这也给了中国韬光养晦的机会,趁着美国被“9·11”等恐怖主义困扰和深陷战争泥潭,中国借由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国力逐渐跃居世界前列。

这时,中国才真正出现在美国视野。这时候时间已进入21世纪,等美国回过神来已经晚了。

2009年,时任美国务卿的希拉里在东盟会议上首提“重返亚太”,中国开始被当作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美国实际上是在左右徘徊,中东如同鸡肋一样摆在美国面前,但东方中国以及俄罗斯又让美国寝食难安。

因此与前几次不同,美国前四次战略转移都是在上个战略目标基本达成,毫不“拖泥带水”地着力下一个目标。

而第五次战略转移则更像“创业未办而中道崩殂”,前有伊斯兰势力壮大,后有中国崛起,美国不得不仓促结束第五次战略中心,留下了“烂尾”。

从四月份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驻阿富汗美军开始陆续撤出,到如今阿塔秋风扫落叶地扫清了亲美政府,再次上演了越南战争期间的“西贡时刻”。

美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场旷日持久,耗时20年,夺走数十万人生命的战争终于结束。美国匆忙撤走,一方面是想摆脱这个“是非之地”,另一方面就是要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自拜登上台后,美国就在印太、欧洲重整盟友,企图重新集结同盟军,建立对华统一战线,比如印度、越南就是美国非常想拉拢的对象。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重视,也应看清其局限性。

实际上美国拉拢盟友的方式是十分生硬的,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时代。美国要求盟友“选边站”,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如同一张网互相连接。

对许多国家来说,给美国当枪使意味着要失去许多经济利益,尤其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活力,对许多国家来说就是在中美“两个鸡蛋上跳舞”。

当然也不乏被美国卖了还帮忙数钱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今年二月,中国就澳大利亚反华言论大规模暂停与澳贸易往来,停止进口其木材、红酒、牛肉等。

之后美国日本迅速抢占市场空缺,美国红酒、煤炭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日本木材对华出口量也激增,赚得盆满钵满。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中国不会要求别人站队,充分尊重别国,谋求共赢。

这就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分清主次。有些国家是迫于美国,只能发个声明,搞个小制裁作作模样,我们要有耐心,而有的国家死心塌地跟美国,我们就要坚决斗争。

面对新形势,美国的第六次战略也与之前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政治围堵,在亚洲,美国拥有一众小弟和强大军事存在,因此美国的主要策略就是四处点火,挑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

同时对中国内政“长臂管辖”,点燃中国内部矛盾,意图以政治手段为先行,军事力量为威慑,以点遏面,围堵中国经济、外交多方面发展。

早期,美国对华遏制是“简单粗暴”的,从日本到南洋,构筑起军事上的“第一岛链”锁住中国,但随着中国海空军军“下饺子”式的发展速度和各方面飞速发展,这种方法锁不住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于是美国依托于政治上的“岛链”,企图内外分裂肢解中国。

另一方面,就是技术封锁。美苏冷战时期,苏联虽然强大,却也偏科,重工业占比太高,轻工业和农业发展落后,长期以来苏联的粮食无法自给,只能用石油和黄金等资源进口粮食。

美国停止对苏粮食出口只能是将庞大市场拱手相让,于是美国从源头出发,一方面阻挠欧洲对苏联的石油项目贷款,另一方面封锁石油开采、冶炼、运输关键技术,遏制苏联石油工业发展,抓住了苏联命门。

这与目前美国对华为的制裁颇为相似,在中国传统工业发展接近饱和,压力不断加大,国内就业、国际市场等各种需求都要求中国进行全新的产业升级,科技是中国保持高速发展的关键点。

尤其在5G上,中国首次在关键技术上走到西方前列,美国便开始极尽打压之能。这种情况下,国际上有关中美“新冷战”的说法也开始风行。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呢?

有理有据,坚持斗争

首先应当明白,西方在国际政治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已经几百年,如今东方大国崛起,甚至开始领先,他们心理上不适应是正常的,应当给他们适应的过程。

我们应坚持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世界不应当是单一的西方价值观,而应当百花齐放,合作共赢。

正如杨洁篪外长所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不能说中美完全不一样,还是要强调共同点。”

50年前可以“小球转动大球”,50年后气候问题渐成人类主要议程,“大气候改善小气候”,中美通过气候问题建立积极互动也未尝不可能。

另外还要坚持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合作,坚持“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打破美国包围圈的同时,建立共赢的国际合作新理念,要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时也不能放弃斗争,逆来顺受。一方面,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避免美国在一些领域的一家独大,比如5G,就是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良好契机。

另一方面,要坚守底线,敢于斗争,美国向来是欺软怕硬,对大国,他们就“打嘴炮”、“挖墙脚”,对小国,就是一套“自由铁拳”。

因此,在新疆、香港、台湾问题上一定要坚守底线,涉及主权问题绝不松口。

最后,就是要坚持科技强国,如今的大国竞争是没有硝烟的,谁领跑了科技,谁就能在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取得优势地位,获得主动权。

中美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每一步都很关键,同时未来很长,需要我们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中易贸易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中易贸易网 X1.0